自从有了宝宝,家长们最怕的就是宝宝生病,尤其是1岁以内的宝宝还不会说话,无法表达自己的不适。所以,很多时候都得靠妈妈们仔细观察、精心护理。
这里特别整理了宝宝常见的几种疾病,包括一些应对方法,新手宝妈们不妨记录下来,防患于未然。
01湿疹
湿疹分布在面颊,波及额、颈、胸、头部等部位。
原因:
①过敏体质;
②环境过热;
③肠道异常发酵。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疾病,与新生儿的先天体质有关,吃配方奶粉的宝宝多见散在的或成片粟粒状。
反复发作,瘙痒难忍,小红丘疹变为小水泡,破溃之后流水然后转为结痂。
防治:
找出致敏原因、避免刺激性食物(吃母乳的孩子,母亲注意饮食);
遵医嘱,医院就医用药;
不洗热水澡、避免碱性洗液、不要抓挠;
02小儿发烧
发烧的原因很多,要依照症状判断发烧的原因。
2个月内的宝宝常用的退烧方法为:退热贴、物理降温(不超过38.5),超过39度应带小儿去医院就诊。
注意事项:
了解家中有无对解热药过敏史者,退热药不能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
否则会降低退热效果。发烧药服用超过2天效果差的最好再换一种。
03脐炎
特点:开始为渗出物,逐渐发展成为脓性分泌物,有恶臭味,脐周红肿体温升高。
护理:
①用棉签沾干分泌物;
②75%酒精消毒彻底;
③接触新生儿需要洗干净双手;
④及时去医院。
04腹泻
腹泻种类:非感染性原因(生理性腹泻);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
腹泻原因
一:母乳的营养成分超过小儿的生理需要和消化功能的限度就会发生腹泻。
二:喂食不当过多或过少或食物成分不适宜。
三:气候突然变化冬天冷,夏天热,或春秋季节交替。
调理:
①给予清淡饮食,过快会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加重胃肠负担,每天供给的蛋白质在100克左右。
②宜供给低渣食品,减少肠胃消化留下的残渣量,减少粪便量,并排出机械性的刺激物质。初期选择清淡流质。(如米汤、 淡果汁面条汤)
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脱水需输液治疗。
缓解期:排便减少后可进食,少油的肉汤、牛奶、豆浆、蛋花汤、蔬菜汁等流食过度到半流食。
恢复期:食用细、软、烂、少渣、易消化。要少食多餐,少吃甜食,多食维生素C。
05鹅口疮
发于口腔黏膜,与皮肤表面相平的白色或乳白色物质。
原因:一种霉菌引起的白色念珠菌。
奶头或食具不卫生,产道交叉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不注意口腔清洁,残奶在口腔中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成长。
治疗:
制霉菌素+鱼肝油或白开水调匀涂抹,每四小时一次,痊愈后继续用药2-3天。
06脓包疮
病因:皮肤娇嫩抵抗力弱皮肤褶皱处细菌侵入。
特点:开始红色丘疹,初期小米粒大小疱疹,重者疱疹增大,呈黄豆粒大小。
皮薄宜破,内有黄色液体,破溃处流出黄色脓液,波及皮肤迅速新生脓疱。
护理:
①严禁抓挠;
②每天淋浴后用75%乙醇擦破消毒,再用干净消毒棉签擦洗局部。(洗浴不用浴液,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预防:保证天天洗澡。
贴身内衣要勤换洗,注意煮沸消毒防止二次感染;处理脓疱时污染的棉棒不要乱丢,防止交叉感染。注意细心观察,早发现早处理。
07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病因:产道感染所致(生后不久发病),接触性感染所致(生后一周以上发病或者更久)
症状:体温正常或不时流涕或鼻子堵塞、哭闹、烦躁或反应淡漠、精神不好、吃奶不好、极易呛奶或呼吸急促、口周发青,严重的口吐白沫。
预防:
新生儿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堂风 ,室温22-28度,湿度45-60。
如果室温达不到20度可能会使新生儿出现鼻子堵塞现象,严重的会出现硬肿症(就是小脸蛋红红的,摸上去感觉也别硬)。
上呼吸道感染分为,①普通感冒型,②流行性感冒,③咽炎型,④疱疹性咽峡炎型,⑤咽结膜热型。
处理: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断
08常见的脂溢性皮炎
症状: 新生儿会在两颊、头皮、耳朵后侧、眉毛等处出现类似油垢的黄色硬痂,严重时身体也会结痂,皮肤红肿。
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脂腺分泌过多有关,宝宝会感到很痒,不舒服。
护理:
洗澡前在宝宝头上先涂点婴儿抚触油,等结痂软化后再轻轻抓洗,此时头发通常也会脱落。
两颊和耳后常用温水清洗,痂皮如果已经松动,不可以用手剥掉,等待自然脱落,避免摩擦到。若结痂严重,就需要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09风疹块(荨麻疹)
症状:很多新生儿身上会出现一种疹块,高于皮肤表面,大小不等,颜色为红色,并伴有很快出现又很快消失的白色小斑点。
病因:最有可能引起荨麻疹的是过敏,这也许与宝宝本身是过敏体质有关,另外一个原因是蚊虫叮咬。
宝宝状态:荨麻疹不会只有一周,如果说出现后很快消退,没有持续的反复发作,暂时不需要干预。
因为患荨麻疹时会发痒、肿胀、宝宝会因此哭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发疹的同时伴有呼吸困难,眼脸或嘴唇水肿,应该立即带宝宝就诊。
护理:
要注意宝宝房间环境卫生,避免接触过敏源。
如:避免接触宠a物花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