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愿意选择在冬季生宝宝,主要是因为在这个季节里,新妈妈穿多少都不会觉得很热。但是新妈妈在坐月子的时候,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防止落下月子病。
许多过来人都认为,无论夏天还是冬天坐月子,都有需要忍耐的地方。就拿冬天坐月子来说吧,保暖一定是最关键的,此外还要注意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事。
室内环境要温润01
冬季室内温度:
控制在20℃~ 25℃
冬季室内湿度:大概在55%-65%
湿度不够可通过加湿器调节。
另外,就算是冬季也要适当开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注意,在通风的时候,母婴可以去另一个房间待在,不应该置身于对流风中。
穿着保暖要做好02
主要保暖部位
头部、腿脚、腰腹部
着凉之后很有可能会落下病根!
1.头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尤其是出门在外,妈妈头部受到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容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肠胃不适等。
2.腿脚。新妈坐月子期间,关节处非常容易受寒,容易导致腿部酸麻胀痛而且还有沉重感,就是所谓的老寒腿前兆。
3.腰腹部。产后腰痛相信很多新妈都不陌生,其中就有腰腹部受寒的原因所导致。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容易受凉。一旦受凉,腹泻在所难免。
而且产后妈妈着凉之后很有可能会落下病根。所以,月子期间除了室内环境要保暖外,穿着也要注意。
运动不可忽视03
冬季虽然不适宜经常在外面活动,但一定要在室内运动。
正常分娩的产妇,产后6-8小时可以坐起来,12小时可坐起进餐、下床排便,产后第2天可以下床活动。起床的第一天,早晚各在床边坐半小时,第二天在室内走走,每天2-3次,每天半小时。自此之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也要看产妇的恢复情况。
运动益处:
产后适当的运动能使人的气血流通,使五脏六腑功能旺盛。
有利于子宫恢复,便于恶露排出,减少感染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膀胱和排尿功能尽快恢复,可以避免泌尿系统感染;还可以加快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减少便秘;能够促进盆底肌肉筋膜紧张度的恢复,防止发生子宫脱垂。
提醒产妇:
产后卧床过久,会导致倦怠乏力,不利于淤血的排出。
如果会阴伤口大或撕裂伤严重,或腹部有刀口,或产妇身体很虚弱,可听从医生的指导,适当推后运动时间。
要注意个人卫生04
产后能洗澡、能刷牙、能洗头!
冬天坐月子,如果身体没有特殊情况,宜在产后1-2周左右洗浴,在此之前可先做擦浴。由于气温较低,所以要注意防寒。浴室温度以25℃左右为宜,水温以37℃左右或稍热为宜,洗浴时间以5-10分钟为宜。切忌接触较冷的水,以免引起腹痛或者日后出现月经不调、肌肉关节疼痛等不适。
提醒产妇!
不宜空腹洗浴,但也不宜在饱食后马上洗浴;由于会阴部有伤口,所以不要采取坐浴。
要细心呵护会阴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热敷;如果伤口红肿、发热,应请医生及时处理。
产后及时康复05
身材是每个女人最在意的外在形象,因为孕期和产后补充了大量的营养,运动量又相对减少,所以都会出现身材发福的现象。
产后妈妈们的体质还是相对很弱的,身体的各种韧带功能也不能及时恢复,很容易造成“空肚子”,像胃、子宫下垂等,会偶尔出现胃部疼痛、小腹坠胀等问题,要想减轻或是避免这些问题,建议妈妈们在产后寻找专业的产后修复机构,科学的进行身材恢复和产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