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七书写了篇名为《1.5万儿科医生消失背后,9000万中国家庭无路可退》的文章。
数据的背后是无法反驳的事实。
01. Pediatrician
儿科医生是 全能的医生
2017年,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
医生总数仅有10万人,
但我国0-14岁的儿童约有2.6亿。
10万儿科医生要服务2.6亿儿童,
一个医生要服务2600名。
平均每8小时,
一个医生要接诊60——80位患儿,甚至更多。
你看到的是市级 的人满为患,深夜的儿科 比春运还紧张。
你抱怨自己从夜里就来排队,结果排到天亮,大夫只用3~5分钟就结束了一个孩子的诊断。却不知,是这些儿科医生每天庞大的工作量,逼迫他们不得不快一点,再快一点... ...
不优秀的大夫,不能胜任儿科的岗位,但是能胜任儿科医生的大夫,却不断的在流失,有人问,为什么?他们看的病人多,不也赚的多吗?有人吐槽,儿科 才是 赚钱的地方,公司会破产, 不会...
殊不知,这些儿科医生站在这个岗位上放弃了多少。
02. Pediatrician
“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年轻的医学生,宁愿去内科、妇科,也不想来儿科。
后果是,15年里,我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人。每年有80万医科生毕业,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人,而成为儿科医生的仅300多人。
大众看到这个数据不理解了,怎么会呢?
众人眼中肥的流油的田地,
背后贫瘠的一塌糊涂,
杂草都不愿意多看一眼。
03. Pediatrician
超负荷的工作量与不成正比的工资
在二三线城市很多儿科医生拿着不足5000元的月薪,忙起来好比波音747的速度。一个医生当10个用,小儿的病又急又杂,没有经验的大夫就会焦头烂额,一个不小心诊治不当就有可能断送职业生涯。久而久之,儿科的医生就成了神,什么都会。
但是他们却拿着不足以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的薪水,工资条上4k,到手之后1.5k,太正常了。医生的薪资和评级、职称牢牢挂钩。
七书的例子中:
40岁的朱月钮医生,2005年就已读完博士,2018年12月底才晋升副主任医生。这时候,很多和她同年龄的同行同事,早已是主任医师甚至已经是研究生导师了。
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忙着诊治,天天待在病房,没有时间做科研写论文,评不上职称。
而职称就是待遇,
就是工资。
作为一个有能力管着ICU的医生,朱月钮每天需要照顾十几床病人,这些病人,都还是孩子,却都是重症。肚子里长肿瘤、骨髓里长肿瘤、脑子里长肿瘤…… 朝不保夕。
为了这些孩子,她忙到没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女儿。女儿腿受伤,不能上学,她能做的也只是把孩子安顿在值班室,女儿期末考试期间,她遇上一个仅10岁的突发心肌炎患者,不得不在 坚守了116个小时、整整四天半。想到家里无人关心的女儿,一贯强势的她也不禁崩溃痛哭。
她能为孩子做的只有给孩子做点好吃的,让孩子带去学校吃,同为母亲,她这个母亲也未免太不称职了,但是有太多的无奈,言语的解释太过苍白和无力。
04. Pediatrician
初心与正常人的生活,孰轻孰重?
朱月钮不是特例,而是儿科医生的常态。
我见到过怀孕大着肚子还坐诊的儿科大夫,因为科室缺人,不能提前休假。我也见过上了一个大夜的夜班儿科大夫,凌晨快下班时来了一例重症,又在手术台上一站十多个小时。我还见过穿上白大褂,救死扶伤,忙的不可开交的儿科医生,脱下白大褂将要面对的是家人的不理解,妻儿的抱怨,离婚,甚至更多。
他们救得了大家,却放弃了自己的小家。
每个儿科医生的平均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6个小时。他们为了治疗别人的孩子,放弃了陪伴自己孩子成长的时间;他们因为一台急诊的手术,错过了和妻子约好了的7周年纪念日;他们因为一个未知的患者,自己的老婆推进了产房都不能陪在身边,也错过了亲眼见证自己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他们的初心都是救死扶伤,
但是现在这份初心动荡不安。
下了一台16个小时的手术,面对的是一位陌生家长的疯狂咆哮,甚至拳脚相向。因为没有中断手术,为新来的急诊诊断,俩个都是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医生明明在做着为患者保命的工作, 后却连自己的命,都要承受暴风雨。
有人说,我想要我的孩子平平安安,所以一定不会让他毕业后去儿科工作!有人说,相亲一听我是儿科大夫,女方三两句话,就借机离开了。有人说,初心?和自己的性命比起来,初心,不值一文。有人说,与其在 当牛做马,拿着卖白菜的工资,私立 开3w月薪挖我,而且没有夜班,休息正常,我能有更多的时间陪陪父母、孩子、家人,我何乐而不为。
.....
我想这就是儿科医生流失的真正原因。
初心和保命,这种抉择下的自私,是人性的本能,而我们无法申讨或是斥责。没有人生来就要无私奉献,助人是情分,不助也是本分。
05. Nurse
医生尚且如此,儿科的护士呢?
护士和医生不同,在中国太多人眼中,护士不被得到尊重,她们似乎是下等人,是苦力。医生骂不得,护士可以骂,她又不给我家孩子看病,把我孩子扎哭了,就是这护士水平不行。
儿科的医生是精英,儿科的护士才是精英中的战斗机。
入职后的护士, 怕轮转到儿科,老师忙都忙不过来,哪有功夫教你扎针,自己技术不好,受气,委屈也得含着泪继续干!能在儿科的护士,哪个不是实操冠军,书本上的东西一边去,怎么快、稳、准,怎么干! 里其他科室护士扎不进去针的老大难,护士长一个电话,去找儿科吧,儿科肯定能扎上。
实习的时候觉得ICU是地狱,埋针、抽血气,太难了,后来轮转到了PICU才惊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ICU简直是天堂,因为你面对的病人都是成年人,至少病情相对稳定。
而在PICU,你想象不到一个孩子的病情能复杂到什么程度,发展能迅速到什么地步。我不记得有多少孩子被急匆匆转进来直接心肺复苏,按了几个小时之后就宣告不治;也不记得有多少孩子夜里突发呼吸暂停或者心率骤降紧急插管;更不记得,有多少孩子上机(呼吸机)数日不见好转,家属只能无奈放弃。
在PICU,没有哪个孩子的诊断只有一个,多且杂。先天心脏病的孩子的往往并发重症肺炎,高乳酸血症。脓毒症的孩子常常由肺炎或脑膜炎感染引起。白血病的孩子因为免疫低下会发生严重的感染。
因为孩子机体免疫,生理生化等各方面都还未发育完善,如果某个部位出现问题,常常是一损俱损,假如心脏不好了,心肺功能下降,呼吸就无法跟上,机体供氧跟不上,病情就稳定不了。
在这里,抢救车不上锁,因为使用频率实在太高,随时都可能突发抢救,尤其是夜班。在这里,永不停息的机器报警声和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相互呼应。在这里,哭天抢地的孩子病情是 轻的,因为重症的孩子已经陷入昏迷悄无声息。在这里, 家长不能陪护,只有一周一次的探视。进来的时候,他们或因孩子病情缓解而欣喜,或因亲子分离而恸哭。还有的家长,经过了漫长的治疗,期望和失望的过程,已经能接受 坏的结果,平静而淡漠。
在产科实习的时候觉得,有的宝宝刚接触到这个世界的空气,就宣告死亡,是 痛的生离死别。
到了PICU,
那些难以言喻的死亡、离别,多到麻木。
有人说医护冷血,
是他们看的这些生死离别太多了,
来不及悲伤就要转身去抢救另一个生命。
06. Nurse
万万没想到, 后我还是成了一名儿科护士
护士小雪说:
实习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毕业找工作,一定不去儿童 。后来求职的时候,只有儿童 给我抛来了橄榄枝。或许是我不够优秀,其它 的面试也去了五六个,实在不想再一轮一轮的面试、笔试、实操, 后我投降了儿科。
护士小甜说:
真的没想到自己会轮转到儿科重症病房,命运仿佛特别青睐我,万万没想到,比我晚到的轮转护士,走了一波又一波,而我却再未走出过儿科的病房,就这样定了科。
其他科护士6点下班,而我们7.8点还走不出 很正常。在儿科的护士,结婚要排期,同一时间护士长只能允许一个人请婚假。在儿科的护士,备孕要提前一年说,怀上了能不能稳住胎,不被高强度的工作拖垮还是个未知数。
在儿科的上了2个月的班,比其他同学在别的科室待半年,扎针技术还要好,看到的操作还要多。儿科护士 怕下了夜班,院里通知学习或是开会,往往开会,就意味着不用回家了,晚上可以接着上班了。
07. Nurse
优秀的儿科医生走了,优秀的儿科、产科护士,也有了第二条路
里累死累活,还要受尽白眼,老护士教育新人 多的一句话就是:能忍则忍,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保护好自己,就是不要让自己受伤,无论是工作中无意被针头所扎的意外事件,还是和患者争执有可能发生的言语或是身体上的伤害。
每一位护士也是另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宝贝,多一份小心,退让,谨慎,也是少一份危险。
私立 是医生的第二春,殊不知面对现今母婴行业的发展:育儿嫂、月嫂、母婴护理师、催乳师...也都像护士们抛出了黄金枝。各大母婴月子会所,对有 工作经验的产科、儿科护士,都敞开了大门。做技术培训、做护理师,都很受欢迎。
在北京普通月嫂的月薪都能达到1.5w左右,有经验、口碑的月嫂,档期满到无缝衔接,这家月子刚满28天,下一家就已经开始催了,说产妇已经推进了产房,这边需要她。
优厚的待遇,受人尊重的对待, 的旱涝保收,已经不是产科、儿科护士的选择了。优秀的人才,不愁出路。
医生的流失形势下,护士同样也在流失。
未来9000万的家庭无路可退,
不是虚言,而是警示。
仍有怀抱初心的莘莘学子,
投身祖国的医学事业,
也希望我们能给予医生和护士更多的理解,
平等的对待。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正奋斗在前线医疗岗位上的医生和护士,愿你们的辛苦,有人读懂;愿你们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谨以此文送给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你、我、他,善意的生活,心怀大爱,才是我们应有的初心。